【JD-NQ8】山東競道廠家攜手共創,讓每一刻都閃耀企業光輝!
田埂邊的小麥剛抽穗,一旁的田間小氣象站便開始了忙碌的一天。它個頭不大,金屬外殼在陽光下泛著淡光,幾根纖細的傳感器伸向空中,像醫生的聽診器般,時刻 “傾聽" 著農田的細微變化,為莊稼生長 “把脈問診",幫農戶讀懂天時、順應農時。
春分播種季,農戶們總為選種播種時間犯難,小氣象站的土壤溫度數據成了關鍵依據。它會連續一周記錄地表下 5 厘米、10 厘米的溫度,當數據顯示日均溫穩定在 12℃以上,且無降溫趨勢時,便會通過短信提醒農戶 “適宜播種玉米"。去年春天,有農戶沒等數據達標就匆匆播種,結果遭遇寒潮,種子發芽率不足六成;而按照氣象站提示播種的農戶,玉米出苗整齊,長勢遠超往年。在播種這件事上,小氣象站用精準數據幫農戶避開風險,讓農時不被耽誤。
夏季雨水多,病蟲害也跟著活躍,小氣象站又成了 “防病哨兵"。它能實時監測空氣濕度和溫度,當數據達到蚜蟲繁殖的適宜條件 —— 日均溫 22-28℃、濕度 60%-70% 時,會立即向農戶推送預警,建議 3 天內噴灑防蟲藥劑。有次某種植戶收到預警后及時防治,蔬菜地的蚜蟲發生率僅 5%;而隔壁地塊沒當回事,一周后蚜蟲泛濫,蔬菜葉片被啃得千瘡百孔,損失慘重。小氣象站通過 “把脈" 農田環境,讓病蟲害防治有了精準方向,減少了農戶的損失。
到了秋收時節,小氣象站的日照和濕度數據更是 “豐收密碼"。水稻成熟期間,它每天記錄日照時長,當連續三天日照超 6 小時、空氣濕度低于 75% 時,會提示 “最佳收割期已到"。往年農戶靠經驗判斷,常因突降雨水導致稻谷霉變;如今有了小氣象站,農戶能提前規劃收割時間,集中在晴天完成收割、晾曬。去年秋天,當地農戶依靠氣象站數據,稻谷霉變率降低了 80%,每畝地多收了近百斤糧食。
即便是寒冬,溫室大棚旁的小氣象站也不停歇。它能監測棚內溫度、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,當棚內溫度低于 10℃,會提醒農戶開啟供暖設備;當濕度高于 85%,則建議通風降濕,預防番茄灰霉病。有了它,農戶不用整夜守在棚邊,通過手機就能掌握棚內情況,管理效率大大提高。
田間小氣象站沒有復雜的功能,卻用實用的監測,成為農戶的 “好幫手"。它為莊稼 “把脈",讓農戶及時掌握作物生長需求;它讀懂天時,讓農戶順著農時安排農事。從春耕到秋收,從露天種植到設施農業,它始終扎根田間,用默默的付出,讓 “靠天吃飯" 的農戶多了份底氣,讓每一季的農耕都更有把握。